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糧食安全
本報記者呂紅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邁向高收入國傢糧食安全新戰略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在很少依賴進口的情況下滿足瞭國人的糧食需求和多元的飲食結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人均糧食占有水平已經穩定提高到410公斤以上,比1978年增長近70%。在過去35年裡,中國有5億人擺脫瞭貧困。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最近發佈《全球食物安全指數報告》,該指數包括食品價格承受力、食品供應能力、質量安全保障能力3方面27個定性和定量指標。報告賦予“對食品的購買力”以及“獲取食物的容易程度”這兩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40%、44%,而“質量與安全”這一指標權重隻有16%。因此排名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單獨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狀況。中國在107個國傢中位居第42,報告將中國列入良好表現(Good Performance)一檔。相對於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國是為數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會富裕程度的國傢之一。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連續10年增產,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有望邁上12000億斤新臺階。在國內糧食生產“十連增”背景下,中國糧食進口也在大幅度增加。其中大豆進口一路飆升,2012年大豆凈進口量達到5838.4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不僅大豆需要大量進口,近幾年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為凈進口。2012年我國糧食凈進口規模達到7748萬噸,糧食年度自給率已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給率為18.1%。中美農業貿易依賴程度已經很深。2012年從美國進口大豆占當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44.5%(2597萬噸);從美國進口玉米占玉米進口總量的98.1%(511萬噸)。從2001年到2012年,中美農產品(000061,股吧)貿易逆差為214.9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43.7%。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2012年,中國從巴西進口農產品186.6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6.6%,2012年中方逆差為179.6億美元。巴西已成為中國農產品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中國進口的大豆占巴西大豆產量的28.6%和出口量的62.2%。城鎮化使中國糧食需求呈現出新的變化。2012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為52.57%,預計峰值在70%—75%之間,2030年將達到70%左右。從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間,中國將新增城鎮人口3億人左右。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2013年農民工年人均糧食需求比農村居民高出119.14公斤;比城鎮居民高出51.04公斤。一個農村居民從農村來到城市,適應瞭城市的食物消費結構,其日消費的糧食要增加20%。數億進城農民將是中國推動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中國糧食自給率還有可能下降。未來25年糧食需求增長將顯著高於國內生產增加,自給率還有可能有所降低。但口糧和飼料糧的供需狀況和自給率存在顯著差異。預測表明,到2020年、2035年,大米自給率可高達101%和102%;小麥自給率分別為99%和100%;而玉米自給率分別為92%和84%,對應的凈進口量分別為1987萬噸和5036萬噸;大豆自給率分別為20%和17%,對應的進口量分別為6906萬噸和8928萬噸。中國需要立足於國內保障糧食安全。第一,車貸信貸雲林口湖車貸信貸這是由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中國每年糧食消費量占世界糧食貿易量的兩倍左右,如果中國糧食進口過多,不僅國際市場難以承受,也會給低收入國傢的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第二,這是由中國農業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中國小麥、水稻、玉米的單產水平分別是單產排在前10位國傢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來中國糧食增產潛力仍然十分可觀。2020年和203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口仍會多達2.1億和1.6億人。如果過度進口糧食,必然會沖擊國內糧食生產,造成大量農民失業。第三,作為快速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責任要求都在不斷增加。我國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也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貢獻。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我們在研究中總結出五個觀點。第一,更加重視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食物多樣性和營養性需求,平衡好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的關系。第二,更加重視發揮市場在配置能源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平衡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政府幹預的關系。第三,更好地重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平衡好增加糧食產量與保證農業生態安全的關系。第四,更加註重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資源和國際市場,平衡好利用國際資源與實現合作共贏的關系。第五,更加註重發揮科技進步的支撐作用,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加強國際合作的關系。一定要確保“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生產和消費安全。從中國的情況來看,食品不安全因素貫穿於食品供應的全過程。需要借鑒國際上食物安全管理的有益經驗,緊緊圍繞凈化產地環境、保證投入品質量、規范生產行為、強化政府監管等關鍵環節,通過政府、產業界、消費者、媒體等有關各方密切配合,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體系,讓人民吃上放心的食物。中國農業發展戰略佈局是立足於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中國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大國,僅僅局限於國內耕地和水資源,已經難以滿足居民食物消費和經濟發展對糧食不斷增長的需求。以2010年為例,中國進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於在國外使用瞭7.6億畝播種面積的耕地,這相當於中國201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2%。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不充分利用世界糧食市場和糧食資源,不僅代價太高,而且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農業“走出去”的潛力巨大。南美洲、非洲、部分周邊鄰國的糧食生產潛力較大,如果加強合作開發,挖掘生產潛力,不僅能夠增加我國糧食來源,而且能夠促進合作國經濟發展,對增加世界糧食市場供應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註重風險控制。出於國傢領土主權、國民心理、國際政治經濟利益等方面的考慮,一些國傢采取限制購買土地的政策,還有的國傢采取禁止的政策。所以,海外大規模土地開發,需要在水利建設、品種繁育、機械購置、道路修建、糧食加工和儲運等方面進行巨額投資。中國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未來確保中國糧食有效供給面臨嚴峻挑戰隨著中國人口增長,城鎮化加速推進,食物結構升級,帶動瞭糧食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總量快速增加,糧食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要確保糧食有效供給,我們必須努力克服來自五個方面的嚴峻挑戰。1. 資源約束更加趨緊。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的淡水資源僅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耕地面積每年平均要減少1000多萬畝,每年全國農田受旱面積達到2億畝以上,耕地水資源短缺問題愈加突出。2. 誰來種田的問題凸顯。據測算,2012年種植一畝糧食獲得的現金收益大約是655元,僅相當於一個農民8-10天左右的外出務工收入。在比較效益明顯偏低的情況下,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務農人口老齡化、低素質問題日益突出。3. 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近幾年幹旱、洪澇、低溫、臺風等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災害發生的趨勢不斷加大,但長期以來水利設施老化、配套不完善,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等問題日益突出。4. 增產技術的瓶頸加大。目前就全國范圍而言,農業的新技術儲備依然不足,兩種療法不配套,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的問題普遍存在。同時受中國生產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影響,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面臨的制約不斷增強。5. 生態環境的壓力不容忽視。當前北方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長期以來農田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帶來的污染日趨嚴重。耕地質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問題始終未根本改善,少數地方還出現瞭重金屬污染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瞭糧食的質量和效益。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中國的糧食安全與“開放”思維中國目前整個糧食安全概念,糧食安全的定義和整個思維角度在發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實際上我們對所謂的糧食安全定義的概念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今天我們隻是講口糧安全,可能我們把大豆和玉米就沒有計算在內。把糧食安全定義在一個什麼樣的定義和百分比上?有人講95%,90%,80%。品種不同,時間不同,結果是不一樣的。但有一條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不應該這麼嚴格地百分之百地用自已的資源。中國是不需要這樣的。長遠來講,對民族的生態環境是一個非常好的影響。中糧自己作為一個公司來講,包括我們所有的糧食公司,必須在我們經營裡邊能夠給中國,給中國政府和中國民眾帶來一種安全的概念。因為大傢擔心,讓你去進口瞭,不賣瞭怎麼辦?買不來怎麼辦?價格貴瞭怎麼辦?轉基因怎麼辦?所有這些都是問題。中糧集團一直在提倡全產業鏈,中國的消費環境之下,包括食品安全環境之下,提出一個概念,希望企業本身能夠把從田間到餐桌這個系統建立起來,能夠從質量上、成本上做到,這個是企業的責任。企業承擔這個責任是和全社會在一起的,未來有一個更開放、更市場化的糧食政策,在全球來講更有所謂的全球協同性的糧食政策,我覺得對企業,對消費者,特別是對整個糧食安全是很有利的,中糧集團也非常願意和我們的各級政府,包括我們國外的各級政府,和我們所有的合作夥伴一起來合作好,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美國農業部副部長Darci Vetter:美中農業合作潛力巨大我們和中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在過去的40年裡我們一直有很好的發展。我們在美中農業合作方面有三個方面重要的目標:第一,農業安全、食品安全。70年代的時候首次提出糧食安全的概念,但是之後我們對這樣的定義進行瞭拓展。所以現在的概念比過去的更加復雜。從規模來看,美中兩國都是最大的食品供應國,我們在糧食安全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這些政策選擇會影響全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非常有韌性的糧食保障體系,能夠防禦短期的沖擊和長期的威脅。關於農業保障體系,美國首先考慮的是供給保障。我們的國會正在考慮下一個農業議案,在考慮怎麼讓中低收入的人有錢購買食物。農業部也在改善食品體系中營養這部分的內容。我們在增加新鮮蔬菜,比如生鮮食品在我們兒童午餐的供給比例。第二,我們也要應對蟲害,這是我們研究的另外一個側重點。很多的國傢已經在加強病蟲害的研究,我們正在和他們一起合作,來進一步推進這方面的合作。在接下來的兩周裡我們美國和其它WTO的成員國將在巴黎會晤,在會上我們將會討論如何解決國內糧食安全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全球的糧食安全的維系已經給全球國傢帶來瞭好處。這種國際性的貿易可以增加多樣性和穩定性,同時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供給。第三,我們也需要減少糧食的浪費。現在全世界有13%的糧食被浪費掉瞭,可能是冷鏈不足或者是倉儲的能力不足。另外一種方式是可以增加糧食的營養度,因為有一些糧食沒辦法來解決胃口和需求。所以美國的一些生產者和制造商,還有消費者的聯盟,呼籲怎麼減少糧食的浪費。而且,不僅是口糧,飼料糧和其它的用途也要減少浪費。巴西農業部副部長Neri Geller:重視信息化建設巴西農產品和農業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主要是通過新型技術提高我們的生產率。當前,巴西的農牧業改革已經取得瞭一些成果,未來的方向是應該進一步推進,使巴西的農業生產能夠更好融入到全球市場中。我們希望巴西的每個農場主將來都能夠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成就,我們也在建設全國范圍內的農產品信息交流平臺,使得他們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更透明的信息。巴西政府是以完全開放的態度同中國企業合作的。我們可以加強技術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共同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人口巨大的國傢來說,雙方開展這樣的合作是有巨大空間的。當前,巴西8億多公頃的可耕地面積中,隻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瞭開發和利用。其中有6億公頃的土地可以用來生產糧食,但是處於環境生態保護的必要,我們並沒有進行開發。隨著未來需要,我們可以把這些農戶更好地組織起來,通過提高生產率,通過對現有技術進行進一步提高,通過開展國際合作,通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在適當增加可耕地面積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大幅度提高現在的產量。另外,巴西政府有非常明確的政策,其中的一項政策就是向廣大中小型農戶發放小型貸款,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巴西的玉米種植,巴西對玉米種植也提供瞭信貸,鼓勵農民種植玉米。價格是我們非常關註的問題,我們對玉米種植有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以保護玉米種植者的積極性。這項政策,對那些混合種植玉米和大豆的農戶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通過這種混合種植,農民的收益是能夠得到保證的,因為大豆的價格相對比較穩定,同時又種植玉米,玉米有最低價格保障,所以農民的基本收益可以得到保證。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1-26/160025425.html
信貸指南貸款全省皆可處理
全球化條件下的中國糧食安全
本報記者呂紅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俊邁向高收入國傢糧食安全新戰略中國過去三十多年在很少依賴進口的情況下滿足瞭國人的糧食需求和多元的飲食結構。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人均糧食占有水平已經穩定提高到410公斤以上,比1978年增長近70%。在過去35年裡,中國有5億人擺脫瞭貧困。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最近發佈《全球食物安全指數報告》,該指數包括食品價格承受力、食品供應能力、質量安全保障能力3方面27個定性和定量指標。報告賦予“對食品的購買力”以及“獲取食物的容易程度”這兩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40%、44%,而“質量與安全”這一指標權重隻有16%。因此排名並不能很好地反映單獨的食品質量與安全狀況。中國在107個國傢中位居第42,報告將中國列入良好表現(Good Performance)一檔。相對於人均GDP第52位的排名,中國是為數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會富裕程度的國傢之一。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連續10年增產,2013年中國糧食產量有望邁上12000億斤新臺階。在國內糧食生產“十連增”背景下,中國糧食進口也在大幅度增加。其中大豆進口一路飆升,2012年大豆凈進口量達到5838.4萬噸的歷史最高紀錄。不僅大豆需要大量進口,近幾年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均為凈進口。2012年我國糧食凈進口規模達到7748萬噸,糧食年度自給率已降至88.4%,其中大豆自給率為18.1%。中美農業貿易依賴程度已經很深。2012年從美國進口大豆占當年中國大豆進口總量的44.5%(2597萬噸);從美國進口玉米占玉米進口總量的98.1%(511萬噸)。從2001年到2012年,中美農產品(000061,股吧)貿易逆差為214.9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的43.7%。中國與巴西的農產品貿易快速增長。2012年,中國從巴西進口農產品186.6億美元,占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6.6%,2012年中方逆差為179.6億美元。巴西已成為中國農產品第二大進口來源地。中國進口的大豆占巴西大豆產量的28.6%和出口量的62.2%。城鎮化使中國糧食需求呈現出新的變化。2012年,中國城鎮化水平為52.57%,預計峰值在70%—75%之間,2030年將達到70%左右。從2011年至2030年的20年間,中國將新增城鎮人口3億人左右。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調查,2013年農民工年人均糧食需求比農村居民高出119.14公斤;比城鎮居民高出51.04公斤。一個農村居民從農村來到城市,適應瞭城市的食物消費結構,其日消費的糧食要增加20%。數億進城農民將是中國推動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中國糧食自給率還有可能下降。未來25年糧食需求增長將顯著高於國內生產增加,自給率還有可能有所降低。但口糧和飼料糧的供需狀況和自給率存在顯著差異。預測表明,到2020年、2035年,大米自給率可高達101%和102%;小麥自給率分別為99%和100%;而玉米自給率分別為92%和84%,對應的凈進口量分別為1987萬噸和5036萬噸;大豆自給率分別為20%和17%,對應的進口量分別為6906萬噸和8928萬噸。中國需要立足於國內保障糧食安全。第一,車貸信貸雲林口湖車貸信貸這是由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中國每年糧食消費量占世界糧食貿易量的兩倍左右,如果中國糧食進口過多,不僅國際市場難以承受,也會給低收入國傢的糧食安全帶來不利影響。 第二,這是由中國農業發展的要求所決定的。中國小麥、水稻、玉米的單產水平分別是單產排在前10位國傢平均水平的60%、71%和67%左右。未來中國糧食增產潛力仍然十分可觀。2020年和2030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口仍會多達2.1億和1.6億人。如果過度進口糧食,必然會沖擊國內糧食生產,造成大量農民失業。第三,作為快速發展中的大國,中國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以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責任要求都在不斷增加。我國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這也是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重要貢獻。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糧食安全新戰略。我們在研究中總結出五個觀點。第一,更加重視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食物多樣性和營養性需求,平衡好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的關系。第二,更加重視發揮市場在配置能源資源方面的決定性作用,平衡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與政府幹預的關系。第三,更好地重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平衡好增加糧食產量與保證農業生態安全的關系。第四,更加註重多渠道有效利用全球資源和國際市場,平衡好利用國際資源與實現合作共贏的關系。第五,更加註重發揮科技進步的支撐作用,處理好自主創新與加強國際合作的關系。一定要確保“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生產和消費安全。從中國的情況來看,食品不安全因素貫穿於食品供應的全過程。需要借鑒國際上食物安全管理的有益經驗,緊緊圍繞凈化產地環境、保證投入品質量、規范生產行為、強化政府監管等關鍵環節,通過政府、產業界、消費者、媒體等有關各方密切配合,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體系,讓人民吃上放心的食物。中國農業發展戰略佈局是立足於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中國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大國,僅僅局限於國內耕地和水資源,已經難以滿足居民食物消費和經濟發展對糧食不斷增長的需求。以2010年為例,中國進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等於在國外使用瞭7.6億畝播種面積的耕地,這相當於中國2010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2%。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不充分利用世界糧食市場和糧食資源,不僅代價太高,而且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農業“走出去”的潛力巨大。南美洲、非洲、部分周邊鄰國的糧食生產潛力較大,如果加強合作開發,挖掘生產潛力,不僅能夠增加我國糧食來源,而且能夠促進合作國經濟發展,對增加世界糧食市場供應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註重風險控制。出於國傢領土主權、國民心理、國際政治經濟利益等方面的考慮,一些國傢采取限制購買土地的政策,還有的國傢采取禁止的政策。所以,海外大規模土地開發,需要在水利建設、品種繁育、機械購置、道路修建、糧食加工和儲運等方面進行巨額投資。中國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未來確保中國糧食有效供給面臨嚴峻挑戰隨著中國人口增長,城鎮化加速推進,食物結構升級,帶動瞭糧食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總量快速增加,糧食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要確保糧食有效供給,我們必須努力克服來自五個方面的嚴峻挑戰。1. 資源約束更加趨緊。中國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的淡水資源僅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耕地面積每年平均要減少1000多萬畝,每年全國農田受旱面積達到2億畝以上,耕地水資源短缺問題愈加突出。2. 誰來種田的問題凸顯。據測算,2012年種植一畝糧食獲得的現金收益大約是655元,僅相當於一個農民8-10天左右的外出務工收入。在比較效益明顯偏低的情況下,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進入城市打工。務農人口老齡化、低素質問題日益突出。3. 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近幾年幹旱、洪澇、低溫、臺風等農業氣象災害和病蟲災害發生的趨勢不斷加大,但長期以來水利設施老化、配套不完善,旱不能澆、澇不能排等問題日益突出。4. 增產技術的瓶頸加大。目前就全國范圍而言,農業的新技術儲備依然不足,兩種療法不配套,農機、農藝結合不夠的問題普遍存在。同時受中國生產規模小、農民組織化程度低的影響,農業科技進村入戶面臨的制約不斷增強。5. 生態環境的壓力不容忽視。當前北方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長期以來農田化肥、農藥大量使用帶來的污染日趨嚴重。耕地質量下降、土壤沙化退化、水土流失的問題始終未根本改善,少數地方還出現瞭重金屬污染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瞭糧食的質量和效益。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中國的糧食安全與“開放”思維中國目前整個糧食安全概念,糧食安全的定義和整個思維角度在發生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實際上我們對所謂的糧食安全定義的概念是不斷變化的。如果今天我們隻是講口糧安全,可能我們把大豆和玉米就沒有計算在內。把糧食安全定義在一個什麼樣的定義和百分比上?有人講95%,90%,80%。品種不同,時間不同,結果是不一樣的。但有一條是一樣的,那就是我們不應該這麼嚴格地百分之百地用自已的資源。中國是不需要這樣的。長遠來講,對民族的生態環境是一個非常好的影響。中糧自己作為一個公司來講,包括我們所有的糧食公司,必須在我們經營裡邊能夠給中國,給中國政府和中國民眾帶來一種安全的概念。因為大傢擔心,讓你去進口瞭,不賣瞭怎麼辦?買不來怎麼辦?價格貴瞭怎麼辦?轉基因怎麼辦?所有這些都是問題。中糧集團一直在提倡全產業鏈,中國的消費環境之下,包括食品安全環境之下,提出一個概念,希望企業本身能夠把從田間到餐桌這個系統建立起來,能夠從質量上、成本上做到,這個是企業的責任。企業承擔這個責任是和全社會在一起的,未來有一個更開放、更市場化的糧食政策,在全球來講更有所謂的全球協同性的糧食政策,我覺得對企業,對消費者,特別是對整個糧食安全是很有利的,中糧集團也非常願意和我們的各級政府,包括我們國外的各級政府,和我們所有的合作夥伴一起來合作好,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美國農業部副部長Darci Vetter:美中農業合作潛力巨大我們和中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在過去的40年裡我們一直有很好的發展。我們在美中農業合作方面有三個方面重要的目標:第一,農業安全、食品安全。70年代的時候首次提出糧食安全的概念,但是之後我們對這樣的定義進行瞭拓展。所以現在的概念比過去的更加復雜。從規模來看,美中兩國都是最大的食品供應國,我們在糧食安全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這些政策選擇會影響全世界,我們的目標是要建立一個非常有韌性的糧食保障體系,能夠防禦短期的沖擊和長期的威脅。關於農業保障體系,美國首先考慮的是供給保障。我們的國會正在考慮下一個農業議案,在考慮怎麼讓中低收入的人有錢購買食物。農業部也在改善食品體系中營養這部分的內容。我們在增加新鮮蔬菜,比如生鮮食品在我們兒童午餐的供給比例。第二,我們也要應對蟲害,這是我們研究的另外一個側重點。很多的國傢已經在加強病蟲害的研究,我們正在和他們一起合作,來進一步推進這方面的合作。在接下來的兩周裡我們美國和其它WTO的成員國將在巴黎會晤,在會上我們將會討論如何解決國內糧食安全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全球的糧食安全的維系已經給全球國傢帶來瞭好處。這種國際性的貿易可以增加多樣性和穩定性,同時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供給。第三,我們也需要減少糧食的浪費。現在全世界有13%的糧食被浪費掉瞭,可能是冷鏈不足或者是倉儲的能力不足。另外一種方式是可以增加糧食的營養度,因為有一些糧食沒辦法來解決胃口和需求。所以美國的一些生產者和制造商,還有消費者的聯盟,呼籲怎麼減少糧食的浪費。而且,不僅是口糧,飼料糧和其它的用途也要減少浪費。巴西農業部副部長Neri Geller:重視信息化建設巴西農產品和農業經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主要是通過新型技術提高我們的生產率。當前,巴西的農牧業改革已經取得瞭一些成果,未來的方向是應該進一步推進,使巴西的農業生產能夠更好融入到全球市場中。我們希望巴西的每個農場主將來都能夠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成就,我們也在建設全國范圍內的農產品信息交流平臺,使得他們在農產品交易過程中能夠獲得更多的,更透明的信息。巴西政府是以完全開放的態度同中國企業合作的。我們可以加強技術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共同來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尤其是對中國這樣人口巨大的國傢來說,雙方開展這樣的合作是有巨大空間的。當前,巴西8億多公頃的可耕地面積中,隻有很小的一部分得到瞭開發和利用。其中有6億公頃的土地可以用來生產糧食,但是處於環境生態保護的必要,我們並沒有進行開發。隨著未來需要,我們可以把這些農戶更好地組織起來,通過提高生產率,通過對現有技術進行進一步提高,通過開展國際合作,通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在適當增加可耕地面積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大幅度提高現在的產量。另外,巴西政府有非常明確的政策,其中的一項政策就是向廣大中小型農戶發放小型貸款,我想特別強調的是巴西的玉米種植,巴西對玉米種植也提供瞭信貸,鼓勵農民種植玉米。價格是我們非常關註的問題,我們對玉米種植有最低收購價格政策,以保護玉米種植者的積極性。這項政策,對那些混合種植玉米和大豆的農戶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通過這種混合種植,農民的收益是能夠得到保證的,因為大豆的價格相對比較穩定,同時又種植玉米,玉米有最低價格保障,所以農民的基本收益可以得到保證。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3-11-26/160025425.html
信貸指南貸款全省皆可處理
- 土地信用貸款融資任何問題免費諮詢 汽車貸款人信貸年息 台北借錢救急信貸年息
- 土地信用貸款銀行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 房屋信貸 房屋信貸銀行利率貸款全省皆可處理
- 楊梅信貸房貸民間信貸金主風險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 花蓮房屋貸款 貸款利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